外泌體的組成和提純方法介紹
閱讀:1267 發(fā)布時間:2023-3-1
外泌體是由各種細胞分泌的小型膜囊泡(直徑30~100nm),存在于大多數體液(如血液、尿液、髓液等)和細胞培養(yǎng)液中。外泌體是由脂質雙層膜包被的膜囊泡,產生于稱為多囊泡體的細胞外囊泡中,多囊泡體通過與細胞膜融合將外泌體釋放到細胞外。外泌體含核內體來源的蛋白質(如ESCRTs)、細胞內運輸相關蛋白(如RabGTPase等)及細胞膜來源蛋白(如CD63, CD81等)等各種內分泌細胞來源的蛋白和RNA,同時還含有分泌細胞膜來源和內體膜來源的脂質(如膽固醇和鞘磷脂等)。
外泌體的組成:
外泌體富含膽固醇和鞘磷脂,具有脂質雙分子層結構,幾乎所有的外泌體都有微管蛋白、肌動蛋白結合蛋白、四跨膜蛋白。不同細胞來源的外泌體組成存在差異,例如腸上皮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含有多種代謝酶及腸組織特異性A33抗原,B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富含CD86和MHC分子,T細胞來源的外泌體表面有促凋亡的FasL受體。
外泌體的提純方式有哪些?
1、超速離心法
這是外泌體提取常用的方法。此種方法得到的外泌體量多,但是純度不足,電鏡鑒定時發(fā)現外泌體聚集成塊,由于微泡和外泌體沒有非常統一的鑒定標準,也有一些研究認為此種方法得到的是微泡不是外泌體。
2、過濾離心
這種操作簡單、省時,不影響外泌體的生物活性,但同樣存在純度不足的問題。
3、密度梯度離心法
用此種方法分離到的外泌體純度 高,但是前期準備工作繁雜,耗時,量少。
4、免疫磁珠法
這種方法可以保證外泌體形態(tài)的完整,特異性高、操作簡單、不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但是非中性pH 和非 生理性鹽濃度會影響外泌體生物活性,不便進行下一步的實驗 。
5、PS親和法
該方法將PS(磷脂酰絲氨酸)與磁珠結合,利用親和原理捕獲外泌體囊泡外的PS。該方法與免疫磁珠法相似,獲得的外泌體形態(tài)完整,純度z高。由于不使用變性劑,不影響外泌體的生物活性,外泌體可用于細胞共培養(yǎng)和體內注射。
6、色譜法
這種方法分離到的外泌體在電鏡下大小均一,但是需要特殊的設備,應用不廣泛。
7、微流控分離法
該方法通過負壓及震蕩等機械原理分離外泌體,產量純度均具有較大幅度提高,但需要特定設備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