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線電纜行業(yè)的發(fā)展和競爭的加劇,人們的目光又投向了特種電線電纜產(chǎn)品上,所謂特種電線電纜在使用場合、產(chǎn)品技術性能指標上肯定有其特殊性,因而較普通電纜具有較高的利潤率,目前正被眾多電纜企業(yè)爭相開發(fā)并投放市場。
但對于目前量大面廣的氟塑料電纜、硅橡膠電纜和計算機及儀表電纜等特種電纜目前都沒有統(tǒng)一的技術規(guī)范,各個企業(yè)各自為政,制造的電纜結構尺寸要求、使用的材料及要求、電壓等級、使用環(huán)境溫度、規(guī)格截面、使用場合等等都不統(tǒng)一,非常不規(guī)范,給用戶的選擇和使用帶來很大的麻煩,并且由于沒有國家和行業(yè)標準,產(chǎn)品要求不規(guī)范,產(chǎn)品質(zhì)量良莠不齊,這些電纜市場監(jiān)管無法可依,大量不合格或劣質(zhì)電纜充斥市場,不僅為用戶帶來了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也為使用電纜的設備安全運行帶來了很大的隱患,嚴重威脅著電氣控制設備、電力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及人身財產(chǎn)的安全,同時也嚴重影響了電纜行業(yè)的聲譽,近期特種電纜出現(xiàn)質(zhì)量事故和糾紛案例的增加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為此國家電線電纜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依托上海電纜研究所五十幾年的技術底蘊、本身二十幾年的檢測經(jīng)驗和人才優(yōu)勢,應廣大特種電纜使用者的要求,邀請了國內(nèi)眾多在特種電纜制造方面技術的電纜制造企業(yè),以國內(nèi)外的相關標準和用戶要求為基礎,編制了計算機及儀表電纜等特種電纜技術規(guī)范。
計算機及儀表電纜等特種電纜技術規(guī)范的制定,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凈化國內(nèi)計算機及儀表電纜等特種電纜型號混亂、產(chǎn)品質(zhì)量參差不齊的局面,有利于產(chǎn)品質(zhì)量的提高和控制,并將使設計院有了選擇電纜的依據(jù),采購方和用戶有了產(chǎn)品質(zhì)量考核的依據(jù)。
![]() |
地址:上海市軍工路1000號 : :www.ticw。。com.cn
前 言
本規(guī)范主要參照了BS5308標準《供內(nèi)部安全系統(tǒng)用檢測儀器電纜》、 IEC 60092-376:2003
《 船舶電氣設施 第376部分:150/250V(300V)船舶控制電路和測量儀表電路用電纜》和GB/T 9330《塑料絕緣控制電纜》及GB/T 12706.1-2002、GJB 773A-2000、HG/T 2904-1997(等效于ASTM D2116-02)、GB/T 5013.3-2008/IEC 60245-3:2003、IEC 60092-351、IEC 60092-353、 IEC 60092-375等標準。
本規(guī)范參照依據(jù)GB/T 1.1-2000和GB/T 1.3-1997
本規(guī)范的附錄A、附錄B、附錄C是規(guī)范性附錄,附錄D是資料性附錄。
本規(guī)范由國家電線電纜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提出。
本規(guī)范由國家電線電纜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歸口并負責解釋。
本規(guī)范負責起草單位:國家電線電纜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
本規(guī)范參加起草單位和主要起草人:
國家電線電纜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 吳長順 陳志剛 楊立志 毛阿興 龔國祥 潘建忠
揚州亞光電纜有限公司 胡志錢 遠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胡清平
安徽新亞特電纜集團有限公司 王安東 興樂集團有限公司 張成學
上海勝華電纜(集團)有限公司 陳余雷 揚州曙光電纜有限公司 梁國華
東莞市日新傳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劉 濤 上海南洋電材有限公司 陳文剛
安徽江淮電纜集團有限公司 付世財 江蘇華宇電纜有限公司 張岳明
安徽華星電纜集團有限公司 吳俊生 江蘇亨通電力電纜有限公司 管新元
安徽華能電纜集團有限公司 周友芝 安徽華菱電纜集團有限公司 李萬松
無錫市滬安電線電纜有限公司 錢曉娟 常州八益電纜有限公司 胡啟付
寶勝科技創(chuàng)新股份有限公司 房權生 江蘇長城電纜有限公司 胡永斌
![]() |
地址:上海市軍工路1000號 : :www.ticw。。com.cn
計算機及儀表電纜
本規(guī)范規(guī)定了計算機及儀表電纜的代號、結構、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和驗收規(guī)則等。
本規(guī)范適用于電子計算機系統(tǒng)、監(jiān)控回路、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的信號傳輸及檢測儀器、儀表連接用連接線。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guī)范的引用而成為本規(guī)范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nèi)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規(guī)范,然而,鼓勵根據(jù)本規(guī)范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版本適用于本規(guī)范。
GB/T 2951—2008 電纜絕緣和護套材料通用試驗方法
GB/T 2952 電纜外護層
GB/T 3048—2007 電線電纜電性能試驗方法
GB/T 3956 電纜的導體
GB 5441—85 通信電纜試驗方法
GB/T 6995 電線電纜識別標志
GB/T 9330.1-2008 塑料絕緣控制電纜 第1部分: 一般規(guī)定
GB/T 17650-1998 取自電纜或光纜的材料燃燒時釋出氣體的試驗方法
GB/T 19666-2005 阻燃和耐火電線電纜通則
JB/T 8137—1999 電線電纜交貨盤
JB/T 10696.7-2007 電線電纜機械和理化性能試驗方法 第7部分:抗撕試驗
3 使用條件
3.1 工作電壓:交流50Hz U0/U 300/500V
3.2 電纜長期zui高工作溫度:
聚乙烯絕緣電纜 +70℃;
聚氯乙烯絕緣電纜 +70℃;
無鹵低煙聚烯烴絕緣電纜 +70℃;
交聯(lián)聚乙烯絕緣電纜 +90℃;
硅橡膠絕緣電纜 +180℃;
氟塑料絕緣電纜 +200℃
4 產(chǎn)品代號說明、表示方法及產(chǎn)品規(guī)格
4.1代號
系列代號
計算機及儀表用電纜 DJ
導體特征代號
銅導體 省略
絕緣特征代號
聚乙烯絕緣 Y
無鹵低煙阻燃聚烯烴絕緣 E
聚氯乙烯絕緣 V
交聯(lián)聚乙烯絕緣 YJ
硅橡膠絕緣 G
氟塑料絕緣 F
護套特征代號
聚乙烯護套 Y
無鹵低煙阻燃聚烯烴護套 E
聚氯乙烯護套 V
硅橡膠護套 G
氟塑料護套 F
屏蔽特征代號
銅線或鍍錫銅線編織屏蔽 P
銅帶屏蔽(銅/塑復合帶) P2
鋁/塑復合薄膜屏蔽 P3
鋼帶(鋼/塑復合帶) P4
鋁/塑復合帶+銅絲編織總屏蔽 P5
結構特征代號
軟結構(移動敷設用) R
燃燒特性代號
電纜燃燒特性代號和表示方法及燃燒特性要求符合GB/T 19666的規(guī)定。
4.2 產(chǎn)品表示方法
4.2.1 產(chǎn)品用型號、規(guī)格及本規(guī)范編號表示。
![]() |
本規(guī)范編號
規(guī) 格
總 屏 蔽
導體種類
護套代號
分 屏 蔽
絕緣代號
系列代號
燃燒特性代號
4.2.2 舉例
a) 10對2芯1.0mm2銅導體聚乙烯絕緣銅線編織總屏蔽聚氯乙烯護套計算機電纜。
DJYVP 10×2×1.0 TICW/06-2009
b) 20對2芯1.0mm2銅導體聚乙烯絕緣鋁塑復合帶分屏蔽及總屏蔽聚氯乙烯護套計算機電纜。
DJYP3VP3 20×2×1.0 TICW/06-2009
c)7對2芯1.0mm2銅導體聚乙烯絕緣銅帶總屏蔽聚氯乙護套計算機電纜
DJYVP2 7×2×1.0 TICW/06-2009
d)7對2芯1.5mm2銅導體氟塑料絕緣銅絲編織分屏蔽及總屏蔽氟塑料護套計算機軟電纜。
DJFPFRP 7×2×1.5 TICW/06-2009
4.3 產(chǎn)品規(guī)格
產(chǎn)品規(guī)格見表1
表1 產(chǎn)品規(guī)格
型 號 | 標稱截面 mm2 | 成纜元件結構 | ||
對線組 | 三線組 | 四線組 | ||
聚乙烯絕緣、聚氯乙烯絕緣、 交聯(lián)聚乙烯絕緣、 無鹵低煙阻燃聚烯烴絕緣 | 0.5 0.75、1.0、1.5 、2.5 | 1~50 | 1~24 | 1~10 |
硅橡膠絕緣 | 0.5、0.75、1.0、1.5 、2.5 | 1~50 | 1~24 | 1~10 |
氟塑料絕緣 | 0.5、0.75、1.0 | 1~19 | 1~10 | - |
1.5 、2.5 | 1~10 | 1~10 | - |
5 技術要求
5.1 導體
5.1.1導體應符合GB/T 3956的第1種、第2種的要求,軟導體符合GB/T 3956中的第5種導體。鍍錫銅線還應符合GB/T4910中TXR型鍍錫銅線的要求。
5.1.2 導體表面應光潔、無毛刺、無油污、無機械損傷。
5.2 絕緣
5.2.1絕緣應為表2所列的擠包固體介質(zhì)的一種
5.2.2絕緣標稱厚度應符合表3規(guī)定。絕緣的平均厚度應不小于標稱厚度。其zui薄處厚度應不小于標稱厚度的90%-0.1mm。
5.2.3絕緣線芯如采用顏色識別標志,其顏色應符合GB/T 6995規(guī)定,顏色應不遷移、不褪色。
5.2.4絕緣物理機械性能符合表5的要求。
5.2.5絕緣線芯應按GB/T3048的規(guī)定經(jīng)受4kV交流50Hz火花試驗檢查。
表2 絕緣混合料
絕緣混合料 | 代號 | zui高工作溫度℃ |
聚乙烯 | PE | 70 |
無鹵低煙阻燃聚烯烴 | WJ1 | 70 |
聚氯乙烯 | PVC/A | 70 |
交聯(lián)聚乙烯 | XLPE | 90 |
硅橡膠 | G | 180 |
氟塑料 | F | 200 |
表3 絕緣厚度
導體標稱截面 mm2 | 絕緣厚度 mm | ||||
聚氯乙烯、無鹵低煙阻燃聚烯烴 | 硅橡膠 | 聚乙烯 | 交聯(lián)聚乙烯 | 氟塑料 | |
0.5 | 0.6 | 0.7 | 0.5 | 0.4 | 0.35 |
0.75 | 0.6 | 0.7 | 0.6 | 0.5 | 0.35 |
1.0 | 0.6 | 0.7 | 0.6 | 0.5 | 0.40 |
1.5 | 0.7 | 0.8 | 0.6 | 0.6 | 0.40 |
2.5 | 0.7 | 0.8 | 0.7 | 0.6 | 0.40 |
表4 絕緣線芯色譜
5.3.1成纜元件的結構
a)對線組——兩根絕緣導體相互絞合在一起,并分別標定為a線、b線;
b)三線組——三根絕緣導體相互絞合在一起,并分別標定為a線、b線和c線;
c)四線組——四根絕緣導體相互絞合在一起,并分別標定為a線、b線、c線和d線。
5.3.2 成纜元件的節(jié)距
成品電纜中,1.5mm2及以下任一成纜元件的zui大絞合節(jié)距應為100mm;2.5mm2及耐火型電纜任一成纜元件的zui大絞合節(jié)距應為120mm。電纜中非屏蔽成纜元件相鄰成纜元件宜采用不同的絞合節(jié)距。
5.3.3 成纜元件的識別
成纜元件可采用色帶或數(shù)字或色譜識別。如采用色譜識別,對線組色譜推薦采用藍/白、紅/白、綠/白、紅/藍,藍/白對為標志對,其色譜推薦按表4規(guī)定執(zhí)行。三線組和四線組色譜制造企業(yè)自定。
5.3.4 對于非屏蔽兩對電纜也可采用四芯星絞組型式。星絞節(jié)距應不大于150mm。
5.4 成纜元件分屏蔽
5.4.1分屏蔽可采用金屬帶繞包或縱包或金屬絲編織型式。軟電纜如用于移動場合應采用銅絲編織結構型式。
5.4.2 對于金屬帶屏蔽,屏蔽帶下應縱放一根標稱截面不小于0.2mm2 的圓銅線或鍍錫圓銅線作為引流線,確保屏蔽的電氣連續(xù)性。
金屬屏蔽帶的厚度為0.05~0.10mm,重疊繞包層的重疊率應不低于25%,縱包重疊率應不低于15%。復合帶材其金屬面應向內(nèi)側。包帶層應平整不得漏包。
5.4.3對于編織屏蔽層,編織單線直徑不小于0.12mm,編織密度不小于80%。編織密度按5.6.3計算。
5.4.4在屏蔽層的外面應繞包二層0.05mm厚的聚酯帶或其它在電纜zui高額定工作溫度下不會熔融的非吸濕性帶材,每層的zui小搭蓋為25%,或是繞包一層,zui小搭蓋為50%。
表5 絕緣物理機械性能
序號 | 性能項目 | 單位 | 性能要求 | |||||
PVC/A | PE | WJ1 | XLPE | G | F | |||
1 1.1
1.2
| 機械性能(GB/T 2951.11) 原始抗張強度 zui小 原始斷裂伸長率 zui小 空氣烘箱老化試驗(GB/T 2951.12) 處理條件 ——溫度(偏差±2℃) ——時間 老化后的抗張強度 zui小 變化率 zui大 老化后的斷裂伸長率 zui小 變化率 zui大 |
N/mm2 ﹪
℃ h N/mm2 ﹪ ﹪ ﹪ |
12.5 150
100 168 12.5 ±25 150 ±25 |
12.5 150
100 168 — ±25 — ±25 |
9.0 125
100 168 — ±30 100 ±40 |
12.5 200
135 168 — ±25 — ±25 |
5.0 150
200 240 4.0 — 120 — |
16 200
240 168 14 ±30 200 ±30 |
2
| 熱延伸試驗(GB/T 2951.21) |
℃ min N/mm2 % % | — | — | — |
200 15 0.2 175 15 |
200 15 0.2 175 25 | — |
3
| 抗開裂試驗 (GB/T 2951.31) 試驗條件 溫度(偏差±3℃) 時間 |
℃ h |
150 1 |
- |
130 1 | — | — |
250 6 |
4 | 高溫壓力試驗 (GB/T 2951.31) 試驗條件 溫度(偏差±2℃) |
℃ |
80 | — |
80 | — | — |
|
5 | 收縮試驗(GB/T 2951.13) 標志間長度 L |
mm | — | — |
200 100 1 4 |
200 | — | — |
6 | 低溫性能試驗 (GB/T 2951.14) 未經(jīng)老化前進行試驗 冷彎曲試驗(直徑<12.5 mm) 溫度(偏差±2℃ |
℃
℃ |
-15
-15 | — |
-15
-15 | — |
-45
-45 |
-55
-55 |
7 | 吸水試驗(GB/T 2951.13)電氣法 |
℃
| 70 240 | — | — | — | — | — |
8 | 吸水試驗(GB/T2951.13)重量分析法 |
℃ d mg/cm2 | — | — | — |
85 | — | — |
9 | 耐酸堿試驗(附錄B) |
| — | — | — | — | — | 附錄B |
10 | 腐蝕性(無鹵)(GB/T 17650.2) PH值 zui小 電導率 zui大 |
μS/mm | — | — |
4.3 10 | — | — | — |
5.5 纜芯結構
5.5.1 纜芯絞合
5.5.1.1 纜芯按同心式絞合,相鄰層絞向相反,zui外層絞向為右向。
5.5.1.2 纜芯絞合節(jié)距不大于成纜外徑的25倍。
5.5.2 纜芯包帶
5.5.2.1 纜芯外重疊繞包一層厚度為0.05mm聚酯帶,也可采用其它在電纜zui高額定工作溫度下不會熔融的非吸濕性帶材作為包帶材料,其繞包重疊率不小于50%;或繞包二層,繞包重疊率不小于25%。
5.6 總屏蔽層
5.6.1 屏蔽形式:屏蔽形式分銅絲編織,復合帶材繞包或縱包,鋁塑復合帶+銅絲編織等型式。軟電纜如用于移動場合應采用銅絲編織結構型式。
5.6.2 金屬帶繞包或縱包
采用0.05~0.10mm的軟銅帶或符合金屬帶重疊繞包或縱包,重疊率應不小于15%。復合帶材其金屬面應向內(nèi)側。包帶時應在金屬帶下縱向放置一根標稱截面不小于0.5mm2的圓銅線或鍍錫圓銅線構成的引流線。
5.6.3 銅線編織
如果采用銅線編織,編織用圓銅線的標稱直徑應符合表6的規(guī)定,其編織密度應不小于80%。
銅線編織時不允許銅線頭裸露在編織層外面,銅線頭裸露時應停車修整。銅線編織層不允許整體焊接。
{cke_protected_36} 表6 編織用圓銅線標稱直徑
編織前假定直徑d mm | 圓銅線標稱直徑 mm | 編織前假定直徑d mm | 圓銅線標稱直徑 mm |
d≤10 10<d≤20 | 0.15 0.20 | 20<d≤30 30<d | 0.25 0.30 |
注:假定直徑計算方法按照GB/T 9330.1-2008的附錄A的規(guī)定(以下同),
其中:對線組線對假定外徑 dp= DC×2+2Δp mm
三線組線對假定外徑 dp= DC×2.16+2Δp mm
四線組線對假定外徑 dq= DC×2.42+2Δp mm
式中:
DC—絕緣線芯假定直徑;
Δp—分屏蔽層(如有)的標稱厚度,其值按GB/T 9330.1-2008的附錄A中A.2.4的規(guī)定。
成纜外徑:
對線組:Dp=dp×k×cf mm cf:分屏為0.89,總屏為0.82;
三線組:Dp=dp×k×cf mm cf:分屏為0.94,總屏為0.87;
四線組:Dq=dq×k×cf mm cf:分屏為1.0, 總屏為1.0。
k為成纜系數(shù),見GB/T 9330.1-2008的附錄A
編織層編織密度按公式1計算
P=(2p-p2)×100 ……………………..(1)
式(1)中: P——編織層編織密度,%
p——單向覆蓋系數(shù)
{cke_protected_37}{cke_protected_38}
式(2)中:D——編織層的平均外徑,mm;
d——編織銅線的直徑,mm;
m——編織機同一方向的錠數(shù);
n——每錠的編織線根數(shù);
L——編織節(jié)距,mm;
5.6.4 采用鋁塑復合帶+銅絲編織的編織型式時,鋁塑帶的金屬面應朝向銅絲編織層,其繞包重疊率和編織密度分別符合5.6.2和5.6.3的要求。
5.6.5總屏蔽層外允許重疊繞包一層0.05mm聚酯帶或在電纜zui高額定工作溫度下不會熔融的非吸濕性帶材。
5.7 鎧裝
如果用戶對電纜有鎧裝要求,鎧裝應符合GB/T 2952標準的規(guī)定。
注:鎧裝不適用于氟塑料和硅橡膠絕緣電纜。
5.8 電纜外護層
5.8.1 護套材料:護套應為表7所列的擠包固體介質(zhì)的一種。外護套材料應與絕緣的工作溫度等級相適應。
表7 護套混合料
護套混合料 | 代號 | 正常運行時導體zui高溫度℃ |
聚乙烯 | PE | 70 |
無鹵低煙阻燃聚烯烴 | WH1 | 70 |
聚氯乙烯(PVC)
| ST1 ST2 | 70 90 |
硅橡膠 | G | 180 |
氟塑料 | F | 200 |
5.8.2護套厚度
擠包護套標稱厚度值TS(以mm計)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氟塑料護套 TS = 0.025 D + 0.4 zui小厚度為0.6mm
硅橡膠護套 TS = 0.035 D + 1.0 zui小厚度為1.4mm
其他護套材料:TS = 0.025 D + 0.9 zui小厚度為1.0mm
式中 :D——擠包護套前電纜的假定直徑,mm。
上式計算出的數(shù)值應按四舍五入修約到 0.1mm。
護套平均厚度應不小標稱厚度,其zui薄處厚度應不小于標稱厚度的85%—0.1mm
5.8.3護套應緊密擠包在纜芯上,護套應均勻光潔園整無缺陷。護套機械物理性能符合表9的規(guī)定
6 成品電纜
6.1 電纜外徑
如用戶對電纜外徑上下限值有要求,其電纜外徑平均上限值和平均下限值的規(guī)定值按照用戶要求值,若用戶沒有具體值,則按附錄C計算。
6.2 成品電纜絕緣物理機械性能符合第5.2.5條的要求
6.3 成品電纜護套物理機械性能符合第5.8.3條的要求
6.4 成品電纜的電壓試驗。成品電纜不浸入水中進行下述工頻電壓試驗。
對無屏蔽和無鎧裝的電纜,電壓應加在導體之間,試驗電壓值應為1500V;對有屏蔽或有鎧裝的電纜,電壓應加在導體之間和導體與接地的屏蔽和鎧裝之間,試驗電壓值應為1000V,電壓應逐漸增加,并維持滿1分鐘,絕緣應不擊穿。
表9 護套物理機械性能
序號 | 性能項目 | 單位 | 性能要求 | |||||
ST1 | ST2 | WJ1 | PE | G | F | |||
1 1.1
1.2
| 機械性能(GB/T 2951.11) 原始抗張強度 zui小 原始斷裂伸長率 zui小 空氣烘箱老化試驗(GB/T 29512) 處理條件 ——溫度(偏差±2℃) ——時間 老化后的抗張強度 zui小 變化率 zui大 老化后的斷裂伸長率 zui小 變化率 zui大 |
N/mm2 ﹪
℃ h N/mm2 ﹪ ﹪ ﹪ |
12.5 150
100 168 12.5 ±25 150 ±25 |
12.5 150
100 168 12.5 ±25 150 ±25 |
9.0 125
100 168 7.0 ±30 110 ±30 |
12.5 150
100 168 — ±25 — ±25 |
6.0 150
200 240 5.0 — 120 — |
16 150
240 168 14 ±30 200 ±30 |
2
| 熱延伸試驗(GB/T 2951.21) |
℃ min N/mm2 % % | — | — | — | — |
200 15 0.2 175 25 | — |
3 | 抗撕試驗(JB/T 10696.7) 抗撕強度 zui小 |
N/mm | — | — | — | — |
4.0 | — |
4
| 抗開裂試驗 (GB/T2951.31) 試驗條件 溫度(偏差±3℃) 時間 |
℃ h |
150 1 |
150 1 |
130 1 | — | — |
250 6 |
5 | 高溫壓力試驗 (GB/T 2951.31) 試驗條件 溫度(偏差±2℃) |
℃ |
80 |
90 |
80 | — | — | — |
6 | 熱失重試驗(GB/T 2951.32) |
℃ |
—
|
100 168 1.5 | — | — | — | — |
7 | 收縮試驗(GB/T2951.13) 標志間長度 L |
mm | — | — |
200 100 1 4 |
200 80 1 3 | — | — |
8 | 低溫性能試驗 (GB/T 2951.14) 未經(jīng)老化前進行試驗 冷彎曲試驗(直徑<12.5 mm) 溫度(偏差±2℃ |
℃
℃
℃ |
-15
-15
-15 |
-15
-15
-15 |
-15
-15
-15 | — |
-45
-45
- 45 |
-55
-55
-55 |
9 | 碳黑含量(僅適于黑色護套)(GB/T2951.41) |
% % | — | — | — |
2.5 ±0.5 | — | — |
10 | 腐蝕性(無鹵)(GB/T 17650.2) PH值 zui小 電導率 zui大 |
μS/mm | — | — |
4.3 10 | — | — | — |
11 | 耐酸堿試驗(附錄A) |
| — | — | — | — | 附錄A | 附錄A |
6.5 絕緣電阻
6.5.1 待測的每一導體相對于其余束在一起的導體/屏蔽/鎧裝之間的絕緣電阻,用直流500V電壓試驗,穩(wěn)定充電1分鐘后,PE、XLPE、F絕緣20℃時每公里應不小于3000MΩ,G、PVC、WJ1絕緣20℃時每公里應不小于25MΩ。
6.5.2 對于有單獨屏蔽對的電纜,當試驗電壓為直流500V,穩(wěn)定充電1分鐘后測得的屏蔽之間的絕緣電阻,20℃時每公里應不小于1MΩ。
6.6 工作電容
成纜元件1kHz時的工作電容和電感電阻比L/R應不超過表10的規(guī)定
表10 電氣特性
序號 | 電氣特性 | 單位 | 絕緣材料 | ||||||||
PE、XLPE | G | PVC、WJ1、F | |||||||||
0.5mm2 0.75mm2 1.0mm2 | 1.5mm2 | 2.5mm2 | 0.5mm2 0.75mm2 1.0mm2 | 1.5mm2 | 2.5mm2 | 0.5mm2 0.75mm2 1.0mm2 | 1.5mm2 | 2.5mm2 | |||
1 1.1 1.2
1.3
2 | zui大工作電容 無屏蔽電纜 只有總屏蔽電纜(除1成纜元件與2成纜元件外) 有總屏蔽的1成纜元件和2成纜元件的電纜以及所有帶單獨屏蔽對的電纜。 zui大的L/R比 | pF/m
μH/Ω |
75 75
115
25 |
85 85
125
40 |
90 90
130
65 |
120 120
140
25 |
120 120
140
40 |
120 120
140
65 |
250 250
280
25 |
250 250
280
40 |
250 250
280
65 |
6.7 電容不平衡
6.7.1屏蔽電纜線對對地的zui大電容不平衡值,長度為250m,頻率為1kHz時,應不超過500 pF。對不是250m長度測量值應做如下核正:測量值應乘上250/L,L是試驗電纜的長度(m),少于100m長度作100m考慮。
6.7.2無分屏蔽電纜線對與線對的zui大電容不平衡值,長度為250m,頻率為1kHz時,應不超過250 pF,
對不是250m長度測量值應做如下核正:測量值應乘上250/L,L是試驗電纜的長度(m),少于100m長度作100m考慮。
6.8 屏蔽抑制系數(shù)
電纜屏蔽抑制系數(shù),只有總屏或只有分屏的電纜zui大應不超過0.05,分屏加總屏的電纜zui大應不超過0.01。
其試驗方法按附錄B。
注:該項試驗在用戶要求時測試。
6.9 如產(chǎn)品代號前有燃燒特性代號,其性能和要求符合GB/T 19666的要求。
6.10 成品電纜標志
成品電纜的護套表面應有制造廠名稱、產(chǎn)品型號及額定電壓的連續(xù)標志,標志應字跡清楚、容易辨認、耐擦。
成品電纜標志應符合 GB/T 6995 規(guī)定
7 試驗方法和檢驗規(guī)則
7.1 產(chǎn)品應有制造廠檢查合格后方能出廠,每個出廠的包裝件上應附有產(chǎn)品質(zhì)量檢驗合格證。
7.2 每批抽樣數(shù)量按交貨批至少抽取1個試樣,也可由供需雙方協(xié)議規(guī)定。抽樣檢驗項目的結果不合格時,應加倍取樣對不合格項目進行第二次試驗,仍不合格,應對整批產(chǎn)品逐一進行試驗。
7.3 產(chǎn)品外觀應在正常視力下逐批檢查。
7.4 產(chǎn)品按表11規(guī)定的試驗項目進行試驗驗收。
表11 試驗方法
序號 | 檢驗項目 | 條文號 | 檢驗規(guī)則 | 試驗方法 |
1 | 結構尺寸 |
|
|
|
1.1 | 絕緣厚度 | 5.2.2 | T、S | GB/T 2951.11 |
1.2 | 絞合節(jié)距 | 5.3.2、5.4.5、5.5.1.2 | T、S | 正常目力和直尺 |
1.3 | 屏蔽 | 5.4、5.6 | T、S | 正常目力和千分尺 |
1.4 | 成纜 | 5.5 | T、S | 正常目力 |
1.5 | 鎧裝 | 5.7 | T、S | GB/T 2951.11 |
1.6 | 護套厚度 | 5.8.2 | T、S | GB/T 2951.11 |
1.7 | 電纜外徑 | 6.1 | 用戶要求時 | GB/T 2951.11 |
2 | 絕緣物理機械性能 | 6.2 | T、S | 表5性能項目所列 |
3 | 護套物理機械性能 | 6.3 | T、S | 表9性能項目所列 |
4 | 電性能 |
|
|
|
4.1 | 導體電阻(20℃) | 5.1.4 | T、R | GB/T 3048.4 |
4.2 | 電壓試驗 | 6.4 | T | GB/T 3048.6 |
4.3 | 絕緣電阻試驗 | 6.5 | T | GB/T 3048.8 |
4.4 | 工作電容 | 6.6 | T | GB 5441.2 |
4.5 | 電容不平衡 | 6.7 | T | GB 5441.3 |
4.6 | 屏蔽抑制系數(shù) | 6.8 | 用戶要求時 | 附錄B |
5 | 燃燒性能 | 6.9 | T、S | GB/T 19666 |
6 | 標識 | 6.10 | T、R | GB 6995 |
7 | 交貨長度 | 8 | T、R | 計米器 |
8 交貨長度
根據(jù)雙方協(xié)議長度交貨。
雙方如無協(xié)議時允許交貨長度應不小于100m。
允許長度不小于20m的短段電纜交貨,其數(shù)量應不超過交貨總長度的10%。
長度計量誤差不超過±0.5%。
9 電纜、運輸和保管
9.1 電纜應妥善包裝在符合 JB/T 8137 規(guī)定要求的電纜盤上交貨。
電纜端頭應可靠密封,伸出盤外的電纜端頭應加保護保護罩,伸出的長度應不小于 300mm。
重量不超過 80 Kg 的短段電纜,可以成圈包裝。
電纜的筒體直徑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金屬帶屏蔽型電纜其用電纜盤筒體直徑應不小于電纜外徑的12倍。
—— 其它型式電纜其用電纜盤筒體直徑應不小于電纜外徑的8倍。
電纜盤外應加竹笆或其它更好的材料作為電纜的保護層。
9.2 成盤電纜的電纜盤外側的及成圈電纜的附加標簽應標明:
a) 制造廠名稱或商標;
b) 電纜型號和規(guī)格;
c) 長度,m
d) 毛重,kg;
e) 制造日期:年 月;
f) 表示電纜盤正確滾動方向的符號;
g) 本規(guī)范編號。
9.3 運輸和保管應符合下列要求:
a) 電纜應避免在露天存放,電纜盤不允許平放;
b)運輸中嚴禁從高處扔下裝有電纜的電纜盤,嚴禁機械損傷電纜;
c)吊裝包裝件時,嚴禁幾盤同時吊裝。在車輛、船舶等運輸工具上,電纜盤必須放穩(wěn),并用合適方法固定,防止互撞或翻倒。
![]() |
附錄A
(規(guī)范性附錄)
耐酸堿試驗方法
應按GB/T 2951.21-2008第10條的方法做試驗。使用如下條件:
處理條件:
—— 酸液類型 N-鹽酸標準溶液(1mol/L)
—— 堿液類型 N-氫氧化鈉標準溶液(1mol/L)
—— 溫度 (23±2)℃
—— 時間 168h
試驗要求:
—— 抗張強度變化率 zui大 ±30%
—— 斷裂伸長率 zui小 100%
注:需要做兩項獨立的試驗,一項使用酸液,一項使用堿液。
附錄B
(規(guī)范性附錄)
屏蔽抑制系數(shù)模擬試驗方法
B1 試驗原理線路圖見圖B1
圖B1 試驗原理線路圖
圖中: RT—感應調(diào)壓器 HT—高壓變壓器
D—高壓整流器 Rs—充電電阻
C—高壓脈沖電容器 SG—導火球隙
Rp—放電電阻 S—支柱瓷套
HV—高壓導線 IO—被試電纜
B2 試驗方法
試驗包括兩根樣品:一根為測試電纜樣品,另一根為相同結構的無屏蔽比對電纜樣品。
將采用φ200mm銅管的高壓導線,水平放置在絕緣支柱上,模擬高壓變電站的高壓母線(暫態(tài)高壓源),在高壓導線的正下方,沿地坪水平放置電纜樣品,耦合長度20m。樣品一端浮空,另一端直接引入控制室內(nèi),任一線芯接至瑞士Hacfely64k脈沖峰值電壓表(或其它相當脈沖峰值電壓表),對有屏蔽層的電纜樣品,利用短引接線將屏蔽層接至測量儀器的接地端并接地,對無屏蔽層的電纜樣品,僅測量任一線芯對地的電壓。當暫態(tài)高壓源通過φ250mm導火球隙放電而施加至高壓導線時,儀器立即自動記錄電纜樣品線芯上所耦合的暫態(tài)電壓值。
B3 試驗結果計算
在暫態(tài)高壓源為同一電壓值下,分別記錄測試電纜樣品線芯上所耦合的暫態(tài)電壓值(Ux,取30個點的數(shù)學平均值),和無屏蔽層電纜線芯所耦合的暫態(tài)電壓值(Uo,取30個點的數(shù)學平均值),按下式計算屏蔽結構電纜的屏蔽抑制系數(shù)(R)。
附錄C
(規(guī)范性附錄)
圓形導體的電纜外形尺寸平均值上限和下限的計算
C.1 概述
本附錄規(guī)定了圓形銅導體電纜外徑平均值的上限和下限的計算方法。
C.2 平均外徑下限的計算
C.2.1 取導體直徑為D,其值見表C.2 給出的導體下限值。
C.2.2 導體直徑(見C.2.1)加兩倍絕緣厚度的規(guī)定平均值和線芯上任何其他規(guī)定的包覆層的兩倍規(guī)定平均值來計算線芯的標稱直徑。
C.2.3 將C.2.2得到的值乘以表C.1的絞合系數(shù)k的值和對絞系數(shù)cf來計算絞合纜芯后的標稱直徑。
對絞系數(shù)cf:對線組 分屏為0.89,總屏為0.82;
三線組 分屏為0.94,總屏為0.87;
四線組 分屏為1.0, 總屏為1.0。
表C.1 絞合系數(shù)k值{cke_protected_39}{cke_protected_40}
C.2.4 將由C.2.3所得值加兩倍護套厚度規(guī)定平均值和電纜絞合纜芯規(guī)定的其他包覆層(必須或任選)的兩倍厚度規(guī)定的平均值來計算成品電纜的標稱外徑D0。編織層的厚度為編織單線直徑的2.5倍。
C.2.5 把D0乘以0.97修約后得到的值,即為電纜平均外徑的下限Dmin。
如果0.97D0≤5mm,那么修約到zui接近的較小的一位小數(shù)。
如果5mm<0.97D0≤10mm,那么修約到zui接近的較小的一位偶數(shù)小數(shù)。
如果0.97D0>10mm,那么修約到zui接近的較小的0.5單位。
例如:
0.97D0=4.33 Dmin=4.3
0.97D0=7.33 Dmin=7.2
0.97D0=11.33 Dmin=11.0
0.97D0=11.83 Dmin=11.5
C.3 平均外徑上限的計算
C.3.1 取導體直徑為D,其值見表C.2 給出的導體上限值。
C.3.2 導體直徑(見C.3.1)加兩倍絕緣厚度的規(guī)定平均值和線芯上任何其他規(guī)定的包覆層的兩倍厚度規(guī)定平均值來計算線芯的標稱直徑。
C.3.3 將C.3.2得到的值乘以表C.1的絞合系數(shù)k的值來計算絞合纜芯后的標稱直徑。
C.3.4 將由C.3.3所得值加兩倍護套厚度規(guī)定平均值和電纜絞合纜芯規(guī)定的其他包覆層(必須或任選)的兩倍厚度規(guī)定的平均值來計算成品電纜的標稱外徑D1。編織層的厚度為編織單線直徑的2.5倍。
C.3.5 平均外徑的上限Dmax按下式計算到二位小數(shù)
Dmax =1.05D1+ X
式中:
對于單芯電纜, 若 D1≤5mm,X取0.3mm
若 D1>5mm,X取0.4mm
對于多芯電纜, 若 D1≤5mm,X取0.4mm
若 D1>5mm,X取0.5mm
Dmax修約法與Dmin一樣(見C.2.5),但用修約至zui接近的較大值代替修約至zui接近的較小值。
例如:
若 1.05D1+ X=4.84 Dmax=4.9
若 1.05D1+ X=9.23 Dmax=9.4
若 1.05D1+ X=12.11 Dmax=12.5
若 1.05D1+ X=12.62 Dmax=13.0
表C.2 圓形銅導體直徑的下限和上限
標稱截面 mm2 | 第1種導體直徑mm | 第2種導體直徑 mm | 第5種導體直徑 | |||
下限 | 上限 | 下限 | 上限 | 下限 | 上限 | |
0.5 0.75 1 1.5 2.5 4 6 10 | 0.80 0.98 1.13 1.38 1.78 2.26 2.76 3.57 | 0.90 1.18 1.33 1.58 1.93 2.54 3.09 4.00 | 0.85 1.10 1.15 1.45 1.86 2.35 2.89 3.75 | 0.95 1.30 1.35 1.65 2.10 2.63 3.22 4.18 | 0.85 1.10 1.15 1.45 1.85 2.35 2.95 4.00 | 0.95 1.30 1.35 1.65 2.10 2.63 3.25 4.50 |
附錄D
(資料性附錄)
氟塑料樹脂性能
D1 聚全氟乙丙烯性能要求見表D1
表D1
序號 | 項 目 | 優(yōu)等品 | 一等品 | 合格品 |
1 | 外觀 | 半透明顆粒,其中不得夾帶金屬屑和沙粒等雜質(zhì),含有可見黑點的粒子百分數(shù)不超過 | ||
1 | 2 | |||
2 | 熔體流動速率(372℃,5kg) g/10min | 2.1~4.0 | ||
3 | 抗張強度 MPa ≥ | 25.0 | 21.0 | 19.0 |
4 | 斷裂伸長率 % ≥ | 300 | 275 | |
5 | 相對密度 | 2.12~2.17 | ||
6 | 熔點 ℃ | 265±10 | 265±15 | |
7 | 介電系數(shù) 106Hz ≤ | 2.2 | ||
8 | 介質(zhì)損耗角正切 106Hz ≤ | 7.0×10-4 | ||
9 | 20℃體積電阻率 Ω·cm ≥ | 1.0×1016 | ||
10 | 揮發(fā)份(380℃,30min) % ≤ | 0.1 | 0.3 | |
11 | 耐熱應力開裂(250℃,6h) | 不裂 | ||
試驗方法見HG/T 2904-1997 |
D2 聚四氟乙烯性能要求見表D2
表D2
序號 | 項 目 | 指標 |
1 | 抗張強度 MPa ≥ | 24.0 |
2 | 斷裂伸長率 % ≥ | 200 |
3 | 熔點 ℃ | 320~335 |
4 | 介電系數(shù) 106Hz ≤ | 2.2 |
5 | 介質(zhì)損耗角正切 106Hz ≤ | 2.5×10-4 |
6 | 20℃體積電阻率 Ω·cm ≥ | 1.0×1017 |
7 | 熱老化(313℃,120h) k1 % ≥ | 50 |
8 | 壓縮比 ≥ | 500 |
試驗方法見相關標準 | ||
k1—拉伸強度保留率 |
相關產(chǎn)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wǎng)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wǎng)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wǎng))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wǎng)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nèi)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