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閱讀:1247 發(fā)布時間:2020-4-28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生物膜法是一種高效的廢水處理方法,具有污泥量少,不會引起污泥膨脹,對廢水的水質和水量的變動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運行管理簡單等特點。
生物膜法是使微生物附著在載體表面上并形成生物膜,當污水流經(jīng)載體表面時,污水中的有機物及溶解氧向生物膜內部擴散。膜內微生物在有氧存在的情況下對有機物進行分解代謝和機體合成代謝,同時分解的代謝產物從生物膜擴散到水相和空氣中,從而使廢水中的有機物得以降解。
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區(qū)別不僅僅是微生物的懸浮與附著之分,更重要的是擴散過程在生物膜處理系統(tǒng)中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
在生物膜反應器中,有機污染物、溶解氧及各種必須的營養(yǎng)物質首先要從液相擴散到生物膜表面,進而進到生物膜內部,只有擴散到生物膜表面或內部的污染物才有可能被生物膜內微生物分解與轉化,終形成各種代謝產物。
另外,在生物膜反應器中,由于微生物被固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xiàn)了SRT與HRT(水力停留時間)的分離,使得增殖速率慢的微生物也能生長繁殖。因此,生物膜是一穩(wěn)定的、多樣的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
生物膜的形成原理(掛膜過程)
生物膜的形成過程是微生物吸附、生長、脫落等綜合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
首先,懸浮于液相中的有機污染物及微生物移動并附著在載體表面上;然后,附著在載體上的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進行降解,并發(fā)生代謝、生長、繁殖等過程,并逐漸在載體的局部區(qū)域形成薄的生物膜,這層生物膜具有生化活性,又可進一步吸附、分解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直至后形成一層將載體*包裹的成熟的生物膜。
微生物膜的形成通常經(jīng)歷載體表面改良、可逆附著、不可逆附著、生物膜形成四個階段,具體描述如下:
微生物在載體上的掛膜可分為微生物吸附和固著生長兩個階段。載體加入水體以后,首先進入吸附期。有部分微生物和絲狀物質已經(jīng)附著在載體表面,附著了較多物質的位置往往是載體的凹處,不容易被水流剪切的地方。此時懸浮液中的微生物大量增長,出現(xiàn)較明顯的一個污泥層。
活性炭吸附技術
活性炭以其極大的比表面積而對微量污染物有良好的吸附作用。污水在重力作用下通過一定厚度的活性炭介質,去除水中臭味、重金屬、溶解性有機物、放射性元素及消毒副產物等。但該技術對進水水質要求較高,且活性炭在吸附一段時間后達到飽和,需進行清洗后才可重復利用。因此,該技術一般只作為微污染污水的預處理工藝或污水二級處理后的深度處理工藝使用。
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生物處理技術
在實際中水回用過程中,常規(guī)生物處理技術的應用并不多,因為其出水水質不易達到回用標準,所以現(xiàn)在多采用生物處理法與其他技術聯(lián)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好氧生物法、厭氧生物法及氧化溝、氧化塘等工藝。改良后的生物處理技術適用于有機物相對含量較高的雜排水和集約化程度較高的中水回用工程,具有耐受擊負荷、出水水質高、運行成本小、運行較為穩(wěn)定、剩余污泥量少、操作維護簡單等優(yōu)點。但因微生物生長對pH值、溫度等的要求較高,應用該工藝時需注意將進水控制在微生物群落能夠接受的環(huán)境條件下。
膜分離技術
常見的膜分離技術有納濾、超濾、微濾、反滲透和電滲析等。該技術具有設備簡單?能耗較低?無需添加任何藥劑?SS去除效率高?無二次污染等優(yōu)勢,被視為21世紀具應用前景的水處理技術之一?且相較于傳統(tǒng)分離工藝,該技術能夠在常溫下操作且無相變,出水水質高且穩(wěn)定?但其缺點在于膜的生產技術要求較高,膜易被污染,不易清理,故工藝建設使用成本較高?因此,為推進膜分離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致力于解決膜生產及膜污染問題?
膜生物反應器
膜生物反應器(MBR)是將膜處理單元與生物處理單元相結合的新型膜處理工藝,它不僅可以利用膜自身的選擇透過性將大分子物質過濾,而且可以利用依附在膜上的菌群使水中的小分子物質得以分解。MBR處理工藝兼具膜分離技術和生物處理技術的優(yōu)點,集膜分離、生物反應、好氧過程、曝氣于一體,具有體積緊湊、結構合理、節(jié)省占地面積、運行管理簡便、出水水質較高、受水力負荷變動影響小、可實現(xiàn)自動化控制等優(yōu)勢。因此,該工藝在景區(qū)、公園、小區(qū)及工業(yè)園區(qū)的中水回用項目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